设为首页 | 收藏此页 | 中 文 | ENGLISH
1 1 1
邹志刚主任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冶金材料技术奖
发布时间:2019-11-19 【 】 浏览:285

11月18日,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56位科技领军人物获奖。其中,1位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5位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位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邹志刚院士因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与贡献,荣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冶金材料技术奖”。

 

 

“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用水来做燃料,组成水的氢和氧可以单独地或合在一起来使用,这将为热和光提供无限的来源,所供给光和热的强度是煤炭所无法达到的,水将是未来的煤炭。”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说《神秘岛》中的一个预言。氢有“绿色燃料”之称。它取自于水,燃烧之后又回归于水,被公认是石油、煤炭等的最佳替代品。然而,目前人类获得氢的最简单途径是电解法,即利用电将水分解为氢和氧,这不仅需要高昂的成本,而且分解过程本身还需消耗大量的能源。怎样用清洁的方法得到氢,成为全球科学家的一个梦。

人工模拟大自然中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可见光将水分解为氢和氧。邹志刚教授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研究,致力于让这个预言从梦想走进现实。

197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二氧化钛单晶电极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从此,“光分解水制氢”成为科学研究热点。而后三十多年,尽管各国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但仅占太阳光4%的紫外光,让光分解水制氢的转化率低的可怜。针对这一挑战,邹志刚带领的课题组发展出新一代可见光(占太阳能43%)响应型光催化材料,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了光催化技术在能源和环境中大规模应用的科学问题

2014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邹志刚领头的团队一举夺得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研究利用太阳可见光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为国际翘楚,在国际光催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Tags:

其他栏目